《金博宝188官网注册 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已成饮食消费新风尚

2018-11-19 10:16:00 来源: 人民网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从只求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已经成为饮食消费新风尚。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百姓的小小餐桌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吃饭凭粮票购买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每个家庭的粮食等生活物资都要凭票供应,一旦规划不好,是要挨饿的。所以,“吃了吗?”是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慢慢地变成了人们见面的问候语。

“现在的90后、00后估计都不知道粮票为何物,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粮食短缺,一日三餐都要凭粮票购买。”11月9日,54岁的邢丽云回忆起儿时的生活说,在那个计划经济时期,赶上收成好的时候,每家每人一年能分得360斤口粮,口粮中有白面有粗粮,是按照比例分配的,有时还会调剂一些小杂粮,男丁多的人家根本吃不饱。

邢丽云来自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作为家中的老大,她从13岁的时候就学会了给家人做饭,规划一家人的吃喝是她每天最犯愁的事。“那时候口粮少,早上熬粥,添5瓢水,抓一撮米,典型的‘瞪眼米汤’,为了让粥看着有分量,就在快出锅的时候洒点莜面,就像勾芡一样,吃的时候就点隔年腌制的咸菜,也算顺口,能填饱肚皮。”邢丽云说,为了调剂餐桌,她还想了很多办法。春夏季节她会和小伙伴爬到树上摘榆钱,跑到后山挖野菜。九成榆钱一成莜面,搅和成糊糊煮开了花,就是一道汤。苦菜掺和上土豆做成丸子,自成一道小菜。因为经常吃苦菜,有一段时间牙齿特别黑,但那时候根本顾不上这些,以填饱肚子为原则。到了冬天,邢丽云就偷偷跑到生产队的地里挖没挖尽的冻土豆,然后拿回家放在屋顶晾晒。几场雪后,土豆冻透了,煮得烂熟以后捣成土豆泥,然后和上莜面做成莜面鱼鱼,配上秋天晾晒的野生蘑菇做成的汤一起吃,特别美味。

今年89岁的原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云照光对70年代有着更深刻的记忆。在他的印象中,7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种粮吃不饱,每人每个月分到的口粮24斤和28斤不等,其中细粮占1/3,粗粮占2/3。一日三餐几乎没什么油水,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饺子。老百姓的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窝窝头、二莜面、土豆、大白菜、糜米。“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生产责任制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市场上的农产品多了,百姓的生活才渐渐好了,餐桌上也丰富了起来。”云照光说。

上世纪80年代:白面还是稀罕物

“炒了四道菜,蒸了一锅馒头。一端上桌菜吃空了,反而馒头没怎么吃。”11月11日,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路明珠巷水文小区的齐国友一边收拾餐桌一边说,周末一家人吃饭,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时令新鲜蔬菜,孩子们对白面馒头却不怎么感兴趣。别看现在吃顿白面馒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80年代初,白面也是稀罕物,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

58岁的齐国友来自赤峰市宁城县,在他的印象中,改革开放初期,玉米、高粱面、小米、莜面仍然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白面平均一周到半个月才能吃到一次。

“80年代初,父亲在赤峰市宁城县乌拉哈达牧场上班,当时一个月工资40.05元,养活着一家八口人。由于人口多,家里粮食经常不够吃,当时粮食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就只能东家借西家借,或者到了晚上偷偷去老乡家里买粮食。”齐国友告诉记者,餐桌上真正发生变化,是“包产到户”以后,农民有了余粮,副业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吃得才终于像样了。

呼和浩特市72岁的摄影爱好者陈文西对此也深有体会。陈文西告诉记者,1983年之前,餐桌上的菜品还是不太均衡,生活好一点的能吃上白面,家庭条件差的一个星期可能才吃一顿。“那时候家里的孩子就盼着家里来亲戚,因为招待亲戚才能吃到一顿白面饼子或者饺子。到了80年代中后期,经济条件好了,但是大家仍然不舍得敞开了吃,不过,逢年过节,餐桌上就体现出来了,除了饺子,鸡鸭鱼肉也上了餐桌,但水果还是很少。”陈文西回忆道。

上世纪90年代:“下馆子”成时尚

进入90年代,内蒙古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一日三餐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单调,几乎每天都有一两个荤菜。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有了“下馆子”之说。谁家来亲戚了,或者朋友聚会,办红白喜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上几桌,既赚足了面子,又省去了饭后洗碗的麻烦。

今年46岁的市民云姝融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下馆子的情景。“当时有个同学请客吃饭,在鼓楼附近一个巷子里的饭店,点了一份鱼香肉丝、一份过油肉、一份干炸里脊,每道菜也就两三块钱的样子。大家聊了什么全都忘记了,只记得菜的味道非常好,夹起这个又想吃那个。”11月12日,云姝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90年代初她刚刚参加工作,在中山西路的儿童商店做销售员,每个月工资才200元,除去房租水电费后所剩无几,所以吃饭从来不讲究,要么买了菜回家自己做,要么就买个焙子馒头凑合吃一口,下馆子对她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情。

到了90年代后期,餐饮业迎来蓬勃发展,人们对吃也越来越讲究,鲍鱼、海参、甲鱼开始出现在人们餐桌上,主打生猛海鲜的粤菜在这一时期尤为流行,谁要下馆子吃了一顿海鲜大餐,总要在同事朋友面前得意上好几天。再往后,川菜、徽菜、鲁菜、杭帮菜等各大菜系抢滩呼和浩特,受到食客们的追捧。也是从那时候起,中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烤肉等纷纷进驻,人们不出国门就能吃遍世界。

21世纪:饮食要健康

近几年,随着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人们对吃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如今却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不过,随着各种美食应有尽有,“吃什么”也成了人们一个幸福的烦恼。

11月13日,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康居家园的张燕走进菜市场,拿起芹菜看看放下,又拿起蘑菇挑挑拣拣,“真的是不知道该吃什么?总感觉这个不想吃,那个没胃口。”张燕一边在菜摊上挑菜一边对记者说,现在人们对健康比较重视,一日三餐讲究荤素搭配,还要每餐搭配一定量的水果。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蔬菜要吃有营养的,比如西蓝花是抗癌的,芹菜是降血脂的,山药是延缓衰老的,西红柿的防辐射的,大家关注的更多的是蔬菜的营养价值,而不是价格。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进入21世纪,人们的饮食观念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追求更加精细化。在呼和浩特保全庄、美通等蔬菜肉食批发市场,羊肉有苏尼特右旗草原羊与本土羊肉之别,鸡蛋有农村鸡蛋和普通鸡蛋之别,消失已久的高粱面、二莜面、玉米面等粗粮再度回归餐桌。过去上不了台面的农副产品,如今却成了菜市场里的香饽饽。“以前人们吃得都是粗粮,身体没啥大毛病,如今吃得好了,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各种富贵病就来了。”正在购买黑豆的65岁的市民宋兰兰说。

11月14日,内蒙古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会长牛银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老百姓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饮食观念也逐渐转向低碳健康,追求低油脂、低盐、低碳水化合物、低热量,吃已经不尽是“果腹其饱”,而是对“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金博宝188官网注册 、营养、保健也更加关注。不仅如此,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下馆子突出一个“下”字,如今下馆子,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全城的美食就能送到家。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饮食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间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本土餐饮也从“转型快”“节奏快”,到“升级孵化快”在转变,并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例如在“羊”身上找到很多“洋市场”“洋资源”,连锁加盟辐射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paulauskis.com 2012-2018

京ICP备09075303号-1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1号楼10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010-88825683  010-64972251   010-88825687   业务咨询:010-88825689   值班电话:186005632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