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小餐桌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人民生活水平质的飞跃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能够从最基本层面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从定量供应时期渴望吃得饱,到90年代市场经济时期有条件吃得饱、吃得好,再到21世纪追求吃得新鲜、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百姓小餐桌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人民生活水平质的飞跃,以及人们营养素养的提高。
饮食结构趋于合理
六七十年代,萝卜、大白菜是百姓餐桌上的主菜。米、面、肉、油、糖等凭票供应,能吃饱成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填饱肚子的同时,餐桌上的菜肴也逐渐丰富起来。从90年代初期开始,以往过年过节才能一饱口福的大鱼大肉,成为随时可以享用的家常便饭。1988年至1999年的“菜篮子工程“,让人们的菜篮子装满了一年四季的蔬菜水果。但随之而来的,是吃得太多、吃得不合理导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如何吃得营养又健康,成为人们继吃饱吃好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饮食安全和饮食健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进入21世纪,餐桌上的食物呈现出个性化,想苗条的人选择吃少油低热量食物,想增肌的人注意高蛋白食物的摄入,糖尿病和高血压慢病患者关注的是餐桌上的食物是否少糖和少盐,人们开始有选择性地安排餐桌上的食物。与此同时,物流行业的兴起,让人们口腹之欲突破了千山万水的阻隔。依靠移动端,动一动手指,从云南采摘的新鲜松茸,第二天就能出现在北京某家庭的餐桌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冠生教授介绍,1959年至2015年,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的数据显示,居民主食类食物的消费量逐渐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消费不断增加,居民饮食结构趋于科学化。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一直以来年我国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消费量低而且变化不大,导致居民钙的摄入不足。近10年我国居民每日盐摄入量变化也不大,现在的日人均盐摄入量高达10.5克,远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每人每天摄盐量不高于6克的建议。此外,随着含糖饮料品类的增多,以及糕点类食品的花样翻新,居民添加糖的摄入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呼吁回归家庭餐桌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条件好的家里才能给孩子买包方便面。”70后王女士回忆,上小学二年级时能吃到华丰牌三鲜伊面是最幸福的事。方便面是70后和80后接触最早的速食类食物,堪称物质匮乏年代人们舌尖上的美味。
时至今日,速冻水饺、包子、汤元、披萨、牛排等各具中西方饮食特色的速食类食物令人应接不暇,外出就餐成风,叫外卖成家常便饭。人们吃的种类愈加丰富,吃的方式更加多元。方便、美味、多元化的饮食是否意味着健康?
马冠生教授表示,钙、铁、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以及能量的过多摄入是目前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破解之道除了要从食物的种植、食品的加工等关键环节入手,还要不断提高居民的营养健康素养。比如,面粉由精加工向粗加工转变,加工过程保留其中的膳食纤维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食品企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法规和标准,控制糖、盐、饱和脂肪等的添加。居民要掌握营养搭配知识,外出就餐控制少油、少盐,点外卖注意营养搭配。呼吁居民回归家庭厨房,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体会大自然的馈赠,将健康饮食付诸实践。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8-18)从源头到餐桌的 全过程质量控制
- (2018-08-09)湖北开展“食品放心工程” 加强源头管理健全农产品监管体制机制
- (2018-09-10)厦门市树立典范推动小作坊提升 "食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开展
- (2015-04-20)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