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陕西省汉中市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分析
□ 党亚锋 李婷 孟怡璠 李崇勇 陕西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汉中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 刘爽 汉中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摘 要:为了解陕西省汉中市近3年茶叶及相关制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故对2018~2020年监督抽检及社会委托送检的茶叶及相关制品按照《国家金博宝188官网注册抽检细则》《代用茶》(GH/T 1091-2014)等标准要求进行检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汉中市于2018~2020年共完成茶叶及相关制品检测805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89%;监督抽检和委托送检均发现不合格样品,问题发现率分别为1.93%和3.05%。在受检的7大类茶叶中,绿茶、红茶、代用茶发现不合格样品,其中,代用茶的问题发现率最高,为21.43%。检验不合格项目共计3类17项次,其中,食品标签14项次、碎末茶2项次、水浸出物1项次。故得出结论,汉中市茶叶及相关制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食品标签问题较为突出,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茶叶及相关制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学习培训力度,进而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确保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茶叶 检验检测 质量分析
茶产业是促进陕西省汉中市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汉中市作为陕西省的产茶大市,茶叶产区分布在西乡、南郑、勉县、宁强等8个县域。截至目前,汉中市茶园总面积约达122.6万亩,茶叶年产量超过5.65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40亿元。此外,“汉中仙毫”曾荣获201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品牌价值超过14.65亿元,成功跻身于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强[1]。
当前,饮茶已成为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一种新时尚,饮茶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民众在享受茶叶色、香、味、形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其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尽管茶叶行业的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标准和规范日趋完善,国家监督抽检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茶叶及相关产品的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为全面了解汉中市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以及及时掌握茶叶产品质量的发展趋势[2],本文结合近年来汉中市茶叶及相关制品的监督抽检和社会委托检验结果,分析、评价了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以期为茶产业的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汉中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和汉中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对全市2018~2020年生产、流通、经营等环节的茶叶及相关产品的抽检监测结果,受检样品包含监管部门每年的监督抽检及社会委托企业或经营者自行送检的样品。
1.2 方法
通常而言,茶叶产品按照《国家金博宝188官网注册监督抽检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判定依据进行检验和判定;代用茶按照《代用茶》(GH/T 1091-2014)的规定进行检验和判定;地方代用茶按照《陕西省金博宝188官网注册 地方标准 代用茶安全要求》(DBS 61/0003-2013)和《金博宝188官网注册 地方标准 苦荞茶》(DBS 51/004-2017)的要求进行检验和判定;绿色食品及有机茶按照《绿色食品 代用茶》(NY/T 2140-2015)和《有机茶》(NY 5196-2002)进行检验和判定。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品检验检测总体情况
如表1所示,2018~2020年共完成茶叶及相关制品检验检测805批次,检验合格788批次、不合格17批次,合格率为97.89%。
2.2 按照样品任务来源进行分析评价
如表2所示,2018~2020年检验完成的805批次茶叶样品中,来自监督抽检的样品674批次,社会委托送检的样品131批次,合格率分别为98.07%和96.95%。就问题发现而言,监督抽检发现问题13批次,为不合格样品的主要来源,体现了监督抽检以问题为导向的抽检原则。
2.3 按照茶叶种类进行分析评价
如表3所示,2018~2020年抽检的茶叶品种包含了绿茶、红茶、代用茶等7大类产品。其中,绿茶抽检数量最多为669批次,占比83.11%,是抽检监测的主流品种;其次是红茶,占比8.07%;其它茶及代用茶总占比较小,累计抽检数量占比8.82%。就不合格样品而言,代用茶的合格率最低,为78.57%,远低于平均合格率(97.89%);其次为红茶和绿茶,均存在一定的不合格样品,其它种类样品暂未发现不合格样品。
2.4 样品不合格项目情况
如表4所示,在17批次不合格样品中,共检出不合格项目17项次——不合格食品标签项目14项次、碎末茶2项次、水浸出物1项次。标签不合格占总不合格项次的82.35%,为最主要的不合格项目。此外,还检出3项次理化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
3 分析讨论与建议
3.1 不合格项目原因分析
3.1.1 食品标签不合格原因分析
食品标签是指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以及一切说明物。食品标签上的所有内容不得以错误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或欺骗性的方式描述或介绍食品,也不得以直接或间接的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等导致消费者将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因为食品标签是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3],所以其全部内容必须通俗易懂、准确科学。
茶叶标签标识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企业未主动学习掌握《金博宝188官网注册 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二是代用茶配方、配料表管理不规范,存在认知误区;三是企业为获得销售利益在标签标识上可能主观故意采取漏项或模糊相关信息的做法。企业应深刻学习标签通则的条款要求,科学管理配方,准确配料,标签标识的设计要客观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杜绝虚假宣传。
3.1.2 碎末茶不合格原因分析
粉末、碎末茶是需要采用特定仪器来测定茶叶中茶末/碎茶或碎末茶所占含量的项目,也是衡量绿茶、茉莉花茶是否符合一定规格、等级要求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碎茶和粉末含量越高,相应的品质、口感和色泽就越差,因此,碎茶过多将会降低制率,造成经济效益下降[4]。
17批次不合格样品中,共有2批次样品的碎末茶比例超出了标准规定的含量。究其缘由,一方面是毛茶的碎茶率含量较高[5],另一方面是由于茶叶本身品质不好,生产者为追求高额利润以品质较次的茶叶充当品质较好的茶叶;第三则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工艺、运输防护等不甚科学,是以在生产加工或运输过程中导致茶叶破碎。
3.1.3 水浸出物不合格原因分析
茶叶水浸出物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用沸水浸出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这也是判断成品茶叶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茶叶水浸出物通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多糖、维生素C等[6],且含量的多少能反映在茶汤的厚薄和浓淡上,也与茶叶质量呈正相关——茶质量越好,水浸出物含量就越高[7]。
茶叶水浸出物项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生产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以品质较次的茶叶充当品质较好的茶叶,导致茶叶中水浸出物与相应的茶叶等级不匹配;二是茶叶生产工艺不达标,或生产工人操作不当造成茶叶中部分成分流失或分解。
3.2 讨论与建议
2018年至今,茶叶及相关制品检验结果中食品标签不符合要求的比例较高,是茶叶类产品最主要的不符合项目。虽然食品标签不影响食用安全,且大多并非出于生产企业的主观意愿,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生产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学习培训不够充分,未能掌握与理解相关食品标签标准中的条款所造成的。但是食品标签不符合要求就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或模糊/混淆事实的嫌疑,进而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建议相关企业加大人员学习培训力度,自觉遵守相关标准的要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行业道德,着力规范与产品有关的所有活动。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大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查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求企业及时整改,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存在的金博宝188官网注册 问题。
3年来,茶叶及相关产品抽检的总体体量较小,辐射范围较窄。尽管汉中市于2019年建成了陕西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但与其区域性目标定位还有一定差距——不论是抽检的茶叶品种还是抽样检验的辐射范围、问题的发现率、本地及周边企业的委托送检率等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这与省茶检中心的刚刚起步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议进一步加强省茶检中心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开通茶叶抽检绿色服务通道,优化收检流程,适当降低检验费用,用好用活收检小程序、LIMS等信息化办公系统和快递业务,高效、便捷地服务好委托送检的企业。另外,配合省局、市局做好茶叶专项监督抽检活动,提前做好专项抽检计划方案,在抽检范围和品种方面进行充分研判,发挥好省级茶检中心的桥梁作用,为全市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星显,刘懿.汉中仙毫品牌打造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茶叶,2018(7):51-53.
[2] 钟玉心,邓素娥.浅谈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和监管方向[J].农产品加工,2018(19):75-77.
[3] 肖春杨.茶叶包装虚假标识的惩罚性赔偿责任[J].福建茶叶,2018(19):135-136.
[4] 李立祥,江光辉.论眉茶精制中的碎茶问题[J].茶业通报,1992年02期.
[5] 周木财. 谈绿茶精制过程中的碎茶率问题[J].茶叶通讯,1991年03期.
[6] 吕文英,吕品.茶叶及其浸出物中微量元素的测定与研究[J].食品科学,2001,22(11):78-81.
[7] 府慧君.茶叶水浸出物含量与品质关系的初步研究[J].茶叶,1957年03期.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