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美味与健康的共同追求,甜味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许多人难免对它有种种疑虑,不敢放心选择。对此,《生命时报》特邀专家为公众解读:不同于糖的另一种甜蜜——甜味剂。
受访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 云无心
人类对甜食的喜好与生俱来。但随着饮食营养从匮乏到过剩的发展,甜食富含的热量,也从维持生命必需的能量,变成了过量摄入可能影响健康的诱因。甜蜜与健康难以兼得,很多人因此陷入两难境地。要想兼顾口味和健康,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为大家支了几招。
很多食物中天然含糖,而“添加糖”是指除了食物中天然带有的糖分外,在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我国法规要求,所有食品包装上都标注营养成分表,标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以及这些营养素占每日参考量的百分比。一般营养成分表都以100克或者100毫升为单位,可以根据食用的总量轻松计算摄入的能量和含糖量。
现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低糖的饼干、汽水、巧克力,有的还推出了小包装产品,这些是可以过过瘾的好选择。
想要科学控糖,但又想享受到甜味,甜味剂代替糖的无糖产品是个不错的选择。甜味剂可以赋予食物和糖一样的甜美,却不参与人体代谢,故而几乎不产生热量。这类食物目前在市面上也很常见,比如无糖汽水、无糖酸奶等。
不过,对于甜味剂,很多人会下意识产生不信任的情绪。其实,这种不信任,是因为对甜味剂不了解。为此,我们邀请到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为我们科普甜味剂的是是非非。
“甜味剂”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任何能够产生甜味而被批准用于食品的物质统称。
对于味道来说,糖的作用是产生甜味。甜味的产生是甜味物质的分子与舌头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的“解析”,就感知到了甜味。如果有其他的分子也与甜味受体结合,那么也就可以激发神经信号从而让人体感知到甜味。甜味的强弱,就与神经信号的强弱有关。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分子能与甜味受体结合,有一些分子结合后产生的信号远远比糖更为强烈,就可以作为“甜味剂”。只要一点点甜味剂,就可以产生足够的甜味。过量吃甜可能发福,让很多人对甜食又爱又恨。究其原因,是甜食中的糖热量高,摄入甜食之后,很容易转化为脂肪。
甜味剂拥有甜度高、热量低两个特点,所以也就能避开吃甜发福的美味陷阱。源自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指出,与蔗糖、果葡糖浆等糖类相比,甜味剂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甜度高。大多数甜味剂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的数十至数千倍不等,因此只需极少的量就能获得适宜的甜度。
第二,能量低。甜味剂通常不提供能量或只提供较少的能量,人们在享受甜味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能量摄入。同时由于它的血糖反应小,因此可供糖尿病患者及糖功能调节受损者食用。因为拥有这样的特点,甜味剂在食品中通常用量极少,热量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物的安全性,远比味道重要得多。尤其像甜味剂这种食品添加剂,更是让人顾虑多多。实际上,这种顾虑,早已被众多权威机构考虑到,并进行了严密的科学验证。对于合法适度使用的甜味剂,不需要担心其安全问题。
甜味剂看似是新生事物,实际上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使用历史了,在饼干、酸奶、汽水、面包等诸多食品中都会用到。
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有数十种,这些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众多金博宝188官网注册机构的肯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权威机构均认为: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获批的甜味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这一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漫长而严苛的安全评估。比如,阿斯巴甜早在1965年就被发现,其甜度约为蔗糖的150~200倍,且提供的能量极少,是一种优秀的糖类替代品。不过,因为身上的“人工合成”标签,阿斯巴甜一直受到各种各样的怀疑——尤其是致癌的指控。许多研究机构纷纷出手,经过了十几年探索,也没有找到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认为做了这么多检测也没有发现问题,可以认为阿斯巴甜是安全的,于是在1981年批准在某些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后来,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以及国际相关机构也纷纷认可了它的安全性。到1996年,FDA取消了对阿斯巴甜的使用限制,允许它被用于任何食品中。除苯丙酮尿症患者外,普通人均可食用。
科学界并未就此偃旗息鼓,许多意在找出它的危害的研究依然在进行。对此2007年发表在《毒理学评论》上的一篇综述指出: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阿斯巴甜有安全性问题。
目前,我国获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种。这20种都是在世界大部分国际和地区所批准使用的,如阿斯巴甜、安塞蜜、糖精、甜蜜素等。除获准使用外,我国还对甜味剂的使用范围、使用剂量有着严格规定。
2016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博宝188官网注册风险解析:关于“甜味剂”的科学解读》,文中指出,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最高权威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每一种待批准甜味剂的毒性试验(包括急性、亚慢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慢性毒性等)和代谢途径及动力学等研究报告会进行较长时间“苛刻”的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在制定ADI值时已充分考虑了人种、性别、年龄等各种因素。JECFA认为,按照ADI值正常摄入甜味剂,不存在安全问题。只要按照相关法规标准正确使用甜味剂,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以另一种常见的甜味剂——蔗糖素为例,JECFA设定蔗糖素的ADI为0~15毫克/千克,假设一瓶汽水(330毫升)仅使用蔗糖素作为甜味来源,且按照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的最大限量(0.25克/千克),换算下来,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一天要喝超过11罐这样的汽水(假设此人饮食中没有其他蔗糖素摄入来源),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所以适量饮用不会超标,大家不用担心。
对于“甜蜜”和“健康”这对矛盾来讲,甜味剂是一个解决方案。并且,甜味剂的水溶性和加工稳定性好,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方便。世界范围内,无糖低糖食品和饮料产品的发展速度都很快。甜味剂部分替代糖的摄入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发展趋势。
作为一个消费者,应了解甜味剂相关知识,并选择正规渠道和适合的产品。当然,不能把健康寄托于单一的甜味剂。如果能够做到适度摄入,避免过量,无论是糖还是甜味剂,带给我们的甜蜜快乐,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份小幸福。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