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合收回Swisse分销权
在刚刚过去的天猫“双11”购物节中,一些国际知名的保健品巨头们经历了一场狂欢,均交出了几年来的最好业绩。
11月15日,健合集团(证券名称:H&H国际控股;01112,HK)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今年“双11”期间Swisse天猫旗舰店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倍,健合集团将斥资1亿美元购回PGT Healthcare(以下简称PGT)手中Swisse的分销权及中国业务购买权。
与进口保健品的高歌猛进相比,国产保健品的生产企业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境况。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汤臣倍健(300146,SZ)前9个月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87%;青海春天(600381,SH)同期的营收则同比下滑14.46%;而老牌保健品企业碧生源(00926,HK)的2017年中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的收益比去年同期减少11.2%。
Swisse已成集团业绩支柱
健合集团内部人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双方的最新协议,PGT将全球所有地区的分销权和管理权全部归还Swisse。Swisse将回购根据2013年签署的合作协议所授予PGT的分销权,包括中国市场的选择权。“目前PGT已经接受了此协议,并认为该协议为双方带来了正面价值。”
自从2015年斥资60多亿元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企业Swisse部分股权后,健合集团一直享受Swisse在中国市场释放的红利,顺利度过了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的洗牌期。记者梳理健合集团财务数据注意到,2015年Swisse为健合集团贡献8.5亿元销售额,2016年贡献5.43亿澳元的收入。而在今年上半年,Swisse依然保持强势增长,销售额达人民币14.66亿元,同比增长14.2%。
如今,以Swisse为核心的保健品业务已成为健合集团的其中一大业绩支柱。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为41.3%,仅次于健合集团的起家业务婴幼儿配方奶粉。
“以前Swisse就是中国海淘一族热衷的营养品品牌,是澳大利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当健合集团将这样已有较大认知度的品牌引入国内,再加上线下高密度的线下营销,很快就能打开市场。”广东一位保健品经销商对记者表示,目前健合集团的业务中,Swisse产品比奶粉产品更有优势。
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
实际上,进口保健品在中国市场的亮相,让过去几年萎靡不振的保健品市场又重新回到了消费的最前线。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的主角是进口品牌、消费群体也以年轻的白领为主。
早前澳大利亚邮政方面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澳大利亚一直保持着天猫国际进口国排名前五位。截至2017年7月,已有1300余个澳大利亚品牌入驻天猫和天猫国际,包括Swisse、Blackmores和Chemist Warehouse等企业都在电商销售。
而在天猫上卖的最火的前十位保健品中,进口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为了进一步在中国市场掘金,上述品牌也在不断加大与消费者的互动。就在11月11日前夕,澳大利亚膳食营养补充剂巨头Blakemores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定制了天猫“双11”的中文广告。
然而,与行业的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一些过度依赖传统线下渠道的品牌商发现,电商渠道的冲击和进口保健品的跨境购双重夹击下,大多数产品积压在终端渠道、卖不动了。记者梳理多家上市公司业绩发现,青海春天、碧生源、瑞年国际(02010,HK)的收入在过去几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就行业来看,虽然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但整体还是不理想,真正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还不多。“国产品牌的销售规模一年只能卖一个亿,但国外品牌动辄上十个亿。”
对于国内保健品的生存现状,前述经销商则表示,虽然国内保健品市场很大,但过于分散,单个品牌的比重很小,即便是目前做得最大的公司也没有超过50亿元。另外,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也是很多消费者愿意花高出2~3倍的价格消费进口产品、而不愿购买国产产品的重要因素。
该人士认为,国产保健品的崛起之路还很漫长,中国企业出海收购大牌保健品的方式更容易实现弯道超车。
相关热词搜索:健合收回Swisse分销权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