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友创造滇型杂交水稻的历史发展过程
关键词:滇型杂交水稻 创始人 李铮友
一、结缘水稻育种
李铮友1956年考取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他大二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西南地区双季稻实验,在岳池搞田间实验期间,一场大雨致使当地农户种植的稻田成片倒伏,这些田地种植的多是地方老品种,由于植株高大、茎秆脆弱,容易倒伏。面对农民的辛勤劳动成果就这样付诸流水,李铮友萌发了通过选育不容易倒伏的水稻优良品种,来克服水稻后期易倒伏问题,致使粮食增收的想法。这次经历让他立志从事水稻科学研究,解决农民粮食生产问题,开启了他与水稻之间的不解之缘。
二、投身水稻育种研究
李铮友毕业后被分配到昆明农林学院工作,在农学系下设的作物栽培教研组,开始了兢兢业业的水稻栽培育种的生涯。耙地、播种、栽秧、收割全部亲力亲为,每天进行严格的田间观察记录,守在稻田里,认真记录水稻生长的每一个细节。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全身投入到水稻育种中,利用一切条件搞水稻研究,改造水稻品种。
三、创造滇型杂交水稻
3.1发现不育系 1965年李铮友教授在云南保山生产试验样板田种植的低海拔粳稻品种台北8号中发现了与高海拔籼稻自然杂交产生的雄性不育株。随后,李铮友从试验田中选取了很多低结实株并且采集了结实率很低的单株种子进行培育,从中发现了一株貌似高海拔粳稻品种“红帽缨”自交完全不结实的株型。他再次把此稻株作为母本,与红帽缨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种子,播种后用同样的方式连续繁殖几代,后代与父本红帽缨性状逐渐一致,不育株率达100%,不育率达98%,再选不育度100%的进行回交。在1969年回交三代后,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达99%以上,育出了滇一型粳稻红帽缨不育系。
3.2育出恢复系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发现只是人工获得粳型三系杂交水稻的第一步,只有找到恢复系,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培育出来的杂种才具有较强优势。红帽缨不育系与多个品种杂交都找不到恢复系,李铮友教授大胆推测粳稻不育系恢复基因可能不在粳稻里,而隐藏在籼稻细胞中,玉溪红谷籼稻印证了此观点。1971年在所有粳籼、籼粳优势组合杂种一代中发现粳稻科情3号与籼稻IR8号的正反交结实率都正常,利用两者杂交选育出南8恢复系,后来又育出了南20、台红等恢复系。
3.3实现三系配套 继科情3号与IR8号籼、粳后代中找到南8恢复系后,李铮友利用粳稻台中31与籼稻玉溪红谷杂交选育出南4,用半节芒不育系与广二矮2号杂交,再与粳稻牡丹江4号杂交选育出南19等多个恢复系并均选配成功,1973年成功实现了杂交粳稻的“三系”配套。
李铮友教授从杂交优势利用原理出发,创造出滇型杂交水稻,实现了我国粳稻杂交育种的历史性突破。几十年的科研和教学中,他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一次次刷新着云南乃至全国常规稻、两系杂交稻、三系杂交稻育种的纪录,在水稻育种上取得实质性地突破。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李铮友培育推广滇型杂交粳稻史研究”(项目编号:2016YJS066)。
作者简介:王中云,河南安阳人,硕士,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
通讯作者:沈梅,云南昆明人,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科学技术史。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6-10-28)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 (2017-03-22)压榨花生油加工过程氧化控制技术探析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