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食品专业基础课程质量标准的关键要素分析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灵魂和生命线,是高校生存与进步之本。高等教育质量最终将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与核心。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和环节包括学校历史及其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务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而课程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为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学校在教学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教学制度与实践层次上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然而,如果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衡量每次教改研究与实践的效果,总是与教改的目标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就是教改的成果难以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教与学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不能实现无缝对接。所以,一切教改措施及成果的应用均要依靠学生来执行,如果学生的执行力较弱或者措施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就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上述情况,湖南农业大学把课程质量标准建设列为课程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以更好地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的两门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理论基础,在专业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起纳入学校课程质量标准建设。为了避免课程质量标准出现类似教改的问题,达到标准应有的效果,本文就影响标准制定与实施的关键要素进行探讨,为高效课程质量标准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什么是课程质量标准?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标准。《辞海》对标准的解释是“衡量事物的准则”,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在《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991年第六版)中对“标准”的定义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结果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益。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中对标准的定义是这样的: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可见标准的基本属性是“最佳秩序”,根本作用是进行“规范”。王宽仁从标准的规范作用对课程质量标准进行定义:针对每一门专业课提出的关于课程质量的指标和参数的规范性文件。而娄建国则从标准的最佳秩序属性角度认为是课程教学质量衡量的尺度,对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开展等起到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指导性文件。狭义的课程质量标准既应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建议等。广义的课程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课程质量而建立的一系列教学文档、管理制度、过程监控、评价指标等各方面的总和。
所以制定课程质量标准的意义是:作为规定某一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对指导教师有效、连贯且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制定课程质量标准的指导思想
其实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仍然是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范畴,其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使标准的内容在课堂上能够被教师顺利实施,课堂上下能够被学生容易执行,教学效果能够被科学地评价,将按照下述指导思想制定课程质量标准。
研究问题和事物的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一个理想的切入点可以实现研究的预期目标,提高研究质量。在相关的会议上和文件中,学校明确要求,制定的课程质量标准必须有助于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因此,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标准研究与制定将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以课程知识点为中心,为什么提出该知识点,该知识点如何为学生认知以及该知识点的讲授深度。食品专业基础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要与教育教学的总目标一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设计要以过去的教改成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同时,指标的设计应努力反映现代教学理论和评价思想,要超越现有的教学指标,但又不脱离实际现有的学生水平,教学水平、教师水平和技术水平。课程质量标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能反映食品专业基础课程的发展目标和教学规律;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标准系统,同时要保证各个课程质量标准之间的独立性,尽量减少冗余,坚持科学性,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要以现有的教学文件和资料为基础,对课程质量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必须以学生、教学条件等客观事实为基础,克服课程质量标准内容选材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和情感因素。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必须量化,便于进行评价。在课程质量标准研究过程中,课程知识点的设计要方便课堂讲授和课外的学生自学,评价方法要便于实施,不能受制于技术和硬件条件的限制。总之,标准实施的各个环节要具有可操作性。
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性质及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是制定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标准的切入点,课程内容、质量目标以及效果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均与之相关,同时也是回答“为什么教”这个首要问题。
从专业角度来讲,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是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的课程。食品专业课是工学性质的课程,主要是解决工程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而基础课则是理学性质的课程,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探索客观世界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工科和理科之间有本质的区别。采用理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来处理工科专业,显然是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需要一座桥梁把专业课和基础课联系起来,在学生学完基础课以后,学习一些与食品加工相关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然后才能进一步学好专业课,这座桥梁就是专业基础课。
从上述食品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可知其性质是:将食品加工基础理论与工程工艺有机结合,并体现鲜明的工学特色的课程。
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般来讲,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汲取主要来自指定的教材以及教师的课堂讲授。因此,课程内容是标准制定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什么”的核心内容。
明确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又分别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知识目标包括核心知识和相关知识。核心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占有核心位置,是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在学科领域中,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相关知识处在知识系统中的外围,是对核心知识的解释说明和补充,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知识贮备。能力目标是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核心和关键。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分为一般性工程能力目标与专业核心能力目标。这里的“一般性工程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所获得的在工程领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能力,也包括运用这些因素的速度、灵活性与准确性。达到这些能力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改造自己的心智模式。一般性工程能力培养目标有: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含分析处理和解释数据);在综合团队中工作的能力;认识、抽象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工程伦理;高效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对行业与企业当前问题的关心与敏感性程度。
较强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区分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重要能力特征,是工科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的核心。这种能力是一种不会随着职业变化而变化、能适应不同环境的迁移性能力,是一种在工作职业发生变化时仍然能重新获得新的专业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包含:①经过系统的工科专业训练,在专业所面向的行业领域或企业领域能够发现和分析业界技术或管理的共性问题、前瞻性问题、关键性问题和瓶颈性问题的能力;②以专业的视野和方法、技术解决业界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在一般性工程能力基础上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系统设计和构造的能力;④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创造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
掌握基础,学会应用,遵循“必需、够用、实用”原则。首先,食品加工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础,所以,对于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来讲,必须首先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其中有些属于常识和经验范畴,虽然内容枯燥、零乱,无系统性和理论性,但只有掌握这些必需的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完成专业工作,并能够综合应用。其次,掌握了必需的基本知识,不一定会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乃至创新型人才,还应该掌握足够的基本理论才能满足一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必须对课程知识进行梳理,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来处理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课程知识分类体系。Turban认为知识是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决策的经过整理的易于理解和结构化的信息。根据知识的来源,食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教材中直接显示或表达的知识点,包含在显性知识中的知识为隐性知识。按知识的属性可以分为概念型、原理型和方法型。按知识的要求层次分为基本知识和高级知识。按知识的用途则可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按上述分类标准,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以章为单位构建科学完备的知识分类体系,如表1所示。
表1课程知识分类体系
知识点序号知识点名称分类
来源属性要求用途
显性隐性概念原理方法基本高级理论应用
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
课程知识分类体系建立以后,必须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学生身上,内化于心,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知识迁移过程就是教学行为,也就是要解决“如何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两个问题。显而易见,知识迁移率及其质量与教学方法具有密切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特点与功能不同,因此,需根据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用途属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需明确哪些知识点要重点讲授,哪些可以非重点处理,进行精细化研究。
一切课程质量标准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作用均要通过课程考核进行检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考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次性考试或考查,而是一种综合多次考核行为,将考核与学习结合起来,起到以考促学、以考带学的作用,比如对于基本知识点,允许学生在网络上多次考试,直到基本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杨大伟李宗军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项目基金: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质量标准建设遴选项目(540390116002)
作者简介:杨大伟,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源食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
通讯作者:李宗军,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发酵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