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建设之忧待解
问题
李小红介绍,当前片区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源头地位认识不足。目前,国家部委、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消费者对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的关注度不足, 导致对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认知度宣传、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更多表现为“无源之本”、“本末倒置”。
二是基础投入支撑乏力。当前国家在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方面尚缺乏扶植政策,作为高投入的基础建设投入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硬伤。比如,湖南省怀化市黄岩高山蔬菜基地,年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认证和进出口检验检疫认证蔬菜近2万吨,由于缺乏产地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系列冷链设施保障,2014年出口量不到500吨,进入超市销售的腐损率高达35%,生产企业农业合作社处于保本或亏损5%—10%状态,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严重受挫。当前该基地农业合作社计划建设与产量相匹配的千吨冷库、仓储及分级分拣设施,投资需约1200万元。建成后,可减少蔬菜腐损率20%,年可增盈利2400万元以上。但该农业合作社加上种植农户仅能筹资200万元,冷库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源头冷链“断链”,导致后续运输与销售环节腐损率难以降低,离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链条化、信息化、规模化、网络化、高效化”建设目标差距太远。
三是标准规范引导缺位。经初步梳理,政府层面和行业协会在农产品冷链、分级、加工、包装等“最先一公里”方面尚未出台规章和相应的技术规范,实现特色农产品向品牌优质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的引导作用较差。比如,怀化市黄岩高山延季蔬菜投入较同类蔬菜增加10%左右,但价格与同类一般蔬菜基本持平,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
四是特色产品综合价值降低。一方面,品牌竞争力不强。武陵山片区区域的10大类349个特色农产品基地中,需要冷链支撑、极具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潜力的特色基地产量占区域农产品总产量的45%,相比于欧美、日本等国家95%以上的有机农产品直供直销,且销售价格普遍高出同类农产品售价20%—50%的收益,片区供应给港澳或通过港澳转出口仅在10%,可获得高出同类农产品20%—30%的收益。其余农产品因大多为易腐农产品或传统产品,附加值较低,蓝莓、樱桃等受市场追捧的高价值产品较少,结构不合理,其产地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系列冷链和冷链运输成本的投入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导致片区特色农产品难以走出绿色产品不增收、特色产业难增效的怪圈。
另一方面,特色产品扶植不到位。导致片区特色农产品包装较差、品相难看,农户和生产企业运营增收困难,特色产业综合价值大大降低。比如,高山蔬菜因缺乏防护袋包装,搬运运输损耗较高,影响保鲜销售期减少20天以上,腐损率上升20%以上;板栗保鲜销售期缩短5个月以上,起虫、霉变等损耗率上升30%以上。
建言
李小红建议:
出台专项行动计划 建议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在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时,将武陵山片区区域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建设作为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选择规模化特色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试点工作。
制定专项标准规范 建议国家标准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调研高山延季蔬菜等片区特色高效农产品,制定出台特色高效农产品预冷、包装、分拣分级等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
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参照国外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专业公司管理的成功经验,建议由财政投资或专项资金入股(PPP模式)建设基地冷库、仓储及分级分拣设施,并给予特色产品包装成本50%以上的补贴和参展等特色品牌推广费用100%补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8)顺丰速运与联想佳沃达成战略合作 发力生鲜冷链
- (2014-06-18)伊利入选食品冷链物流管理首批试点企业
- (2014-06-18)聚焦冷链 新飞冷藏车实现高增长
- (2014-06-18)遂昌:农产品冷链配送
- (2014-06-18)国务院通过物流业中长期规划 助推冷链高增长
参与评论